在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他提到有针孔成像论说,凹面镜的分析。他发现《墨经》中,针孔成像可与凹面镜作结合,且说明成像是由光束造成。光线成束,从凹面镜反射出后聚成焦点,此点因阳光热能被会聚后,产生高温就能起火,这为后来成像暗箱的发明做出了理论贡献。
在欧洲文明发展最为迅速的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画家开始使用暗箱来辅助作画,这样做才能够让画家更加省力并且观察更加仔细。
公元1666年,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折射,会有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论,以及论著中,叙述色之特性。他发现任何物体的颜色都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光的照射,再反射出来各各不一样的颜色光。他用三棱镜将日光折射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蓝、紫七色。他创立了近代物理光学的新学说,也从此,大大影响了,摄影光学的发展。
公元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的医学教授舒尔兹发现,装有硝酸银溶液,曝光几分钟会变黑,没曝光仍能是原来的浅白色。他发现,不是由于热和空气,而是因光的作用。德国人赞誉他是现代摄影取像的始祖。
公元1819年,赫谢尔发明了摄影的定影法。他发现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能够长时间保存影像。其定影方法,一直被人们延续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
1839年1月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骄傲的向世人宣布他的重大发明——达盖尔照相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术;同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相机问世,发明者也是达盖尔。
现在备受推崇的全景摄影技术其实在1845年就已然浮现了。这台手摇的全景相机可以旋转150°。
现在备受推崇的全景摄影技术其实在1845年就已然浮现了。这台手摇的全景相机可以旋转150°。
1849年就有3D成像技术了!听起来是否很神奇?第一台3D照相机诞生了,但是与现在不同,它需要拍摄三次才能组成一张照片。
1860年,英国马克斯韦尔研究彩色底片,率先采用三原色之红,绿,蓝分别摄影,再重迭放影之方式,成现彩色影像,这是色彩加色法。
翻开相机图册,我们大家可以发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相机都是双镜头的,而第一款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发明者是英国人贝克,这款相机产于1880年。
1880年,柯达的一项发明改变了未来一百多年的相机发展历史,胶卷就这样诞生在了柯达公司的实验室中。这种软胶卷物美价廉,风靡全球,但是此时的胶卷还不能用户自己拆卸,需送回原厂换装。
1890年,柯达盒式相机推出,这款相机第一次让用户都能够自己拆卸胶卷冲印。
早期的胶片大小不一,都是针对不一样的机型生产的。到了1892年,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其下属威廉·迪克森推出了日后一百年来的主流胶片标准——35mm规格。
1899年浪漫的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相机,但是这时的“彩色相机”只是试验阶段。需要手动调整颜色,但是毋庸置疑,它第一次给相片加上了颜色。
公元1904年,法国鲁米埃兄弟发明出真正彩色底片,这是公认的彩色摄影革命性的大事件。
1939年美国人艾加顿发明了闪光灯,一举打败了1925年问世的闪光灯泡、1887年问世的镁光灯和1864年问世的镁光条,成为后来相机的主流选择。
1947年美国的兰德博士发明了黑白即现成像法,可以一分钟内得到照片,同年日后风靡全球的宝丽来兰德相机问世。
1936年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研制出世界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Kine Exakta。其采用俯视取景,标示了单反机时代的到来。
1985年美能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自动调焦的单反相机α7000。
在卡西欧推出QV-10之前,我们只可以从取景框中看见我们想照的事物。而成像之后也无法立刻查看。但是1995年卡西欧的这款产品让我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照的照片。
这个当今高端单反最热的卖点是在2001年由康泰时公司实现的。他们在2001年推出的产品N-Digital第一次在数码单反上实现了全画幅。
人的手总是在抖的,这是由于人体特性所不可避免的。以前如果想获得100%完美的照片,我们都会选择三脚架。但是防抖技术的应用让非完美主义者找到了不用三脚架也能很理想的结果。2003年美能达推出的DiMAGE A1就是第一款配备了CDD防抖的相机。
2011年,一个新的名词突然降临,那就是光场相机。它的出现改变了一直持续的先对焦再成像的固有模式,变成了先成像再对焦。真正的革新者已然浮现。